1. 使用方式:ln [option] source_file dist_file
-f 建立时,将同档案名删除.
-i 删除前进行询问.
ln -s abc cde 建立abc 的软连接
ln abc cde 建立abc的硬连接,
2. 软链接与硬链接的区别(通俗):

硬链接可认为是一个文件拥有两个文件名;而软链接则是系统新建一个链接文件,此文件指向其所要指的文件

ln -s /root/a/ /root/b/

Linux 软连接与硬连接

对于一个文件来说,有唯一的索引接点与之对应,而对于一个索引接点号,却可以有多个文件名与之对应。因此,在磁盘上的同一个文件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去访问该文件。注意在Linux下是一切皆文件的啊,文件夹、新加的硬盘 …都可以看着文件来处理的啊。

连接有软连接和硬连接(hard link)之分的,软连接(symbolic link)又叫符号连接。符号连接相当于Windows下的快捷方式。

不可以对文件夹建立硬连接的,我们通常用的还是软连接比较多。

eg:

ln -s source dist # 建立软连接

ln -s /mnt/hgfs/ /home/luo/ 注意后面的“/” 是将目录里所有的文件链接过去,必须加上,否则,建立的目录显示颜色异常,还不能正常访问,如cd 进不去

ln source dist # 建立硬连接

软链接实际上只是一段文字,里面包含着它所指向的文件的名字,系统看到软链接后自动跳到对应的文件位置处进行处理;相反,硬联接为文件开设一个新的目录项,硬链接与文件原有的名字是平权的,在Linux看来它们是等价的。由于这个原因,硬链接不能连接两个不同文件系统上的文件。

(1)软连接可以 跨文件系统 ,硬连接不可以 。实践的方法就是用共享文件把windows下的 aa.txt文本文档连接到linux下/root目录 下 bb,cc . ln -s aa.txt /root/bb 连接成功 。ln aa.txt /root/bb 失败 。

(2)关于 I节点的问题 。硬连接不管有多少个,都指向的是同一个I节点,会把 结点连接数增加,只要结点的连接数不是 0,文件就一直存在,不管你删除的是源文件还是 连接的文件 。只要有一个存在 ,文件就 存在 (其实也不分什么源文件连接文件的 ,因为他们指向都是同一个 I节点)。 当你修改源文件或者连接文件任何一个的时候 ,其他的文件都会做同步的修改。软链接不直接使用i节点号作为文件指针,而是使用文件路径名作为指针。所以 删除连接文件 对源文件无影响,但是删除源文件,连接文件就会找不到要指向的文件 。软链接有自己的inode,并在磁盘上有一小片空间存放路径名.

(3)软连接可以对一个不存在的文件名进行连接 。

(4)软连接可以对目录进行连接。

备注:I节点 :它是UNIX内部用于描述文件特性的数据结构.我们通常称I节点为文件索引结点(信息结点).i节点含有关于文件的大部分的重要信息,包括文件数据块在磁盘上的地址.每一个I节点有它自己的标志号,我们称为文件顺序号.I节点包含的信息 1.文件类型 2.文件属主关系 3.文件的访问权限 4.文件的时间截.

print_r ( $array/$var )
print 是打印的意思,而r则取自Array的单词,那么该函数的功能就是打印数组内容,它既可以打印数组内容,也可以打印普通的变量。
print_r ($_REQUEST) ;
print_r ($_GET) ; /* 打印使用GET方法传递的表单内容*/
print_r($_POST) ; /* 打印使用表单POST方法传递过的数组内容*/
2、 var_dump ($object/$array/$var)
var 代表变量(Variable),变量包括对象、数组以及标量变量,dump有倒出之意,加在一块,就是将变量或对象的内容全部输出出来。
var_dump($DB) ; /*打印$DB数据库连接对象的内容*/
var_dump($fileHandle) ; /*打印文件句柄对象的内容*/
var_dump($Smarty) ; /*打印Smarty模板对象*/
var_dump($DB,$Smarty,$fileHandle) ; /*打印多个变量*/
3、 var_export($object/$array/$var ,[bool ] )
输出或返回一个变量的字符表示。此函数返回关于传递给函数的变量的结构信息,它和print_r()类似,不同的是其返回的表示是合法的PHP代码。可以通过将函数的第二个参数设置为TRUE,从而返回变量的表示。
看下面代码:
<?php
$a = array (1,2, array(“a”,”b”,”c”)) ;
var_export ($a) ;
echo “<br>” ;
$v = var_export ($a , TRUE) ;
echo $v ;
?>
上例中,$v = var_export ( $a , TRUE) 表示返回的是PHP的源代码,可以直接用PHP脚本的数组文件中。
总结说明:
以上三个函数都可以打印对象的值、系统函数值以及数组的内容;
1、 echo 、print、printf可以打印变量内容,但不能显示数组及系统超级变量数组;
2、 print_r 和 var_dump不仅可以打印数组、标量变量,还可以打印对象的内容;
3、 var_dump语句不仅能打印变量、数组内容,还可以显示布尔变量和资源(Resource)的内容;
4、var_export 函数返回关于传递给该函数的变量的结构信息,和 var_dump()函数类似,不同的是其返回的内容是合法的PHP代码。

用两台虚拟机模拟6个节点,一台机器3个节点,创建出3 master、3 salve 环境。

redis 采用 redis-3.2.8 版本。

两台虚拟机都是 CentOS ,一台 CentOS6.8 (IP:192.168.2.105),一台 CentOS6.8(IP:192.168.2.106) 。

安装过程

1. 下载并解压

cd /root/software
wget http://download.redis.io/releases/redis-3.2.8.tar.gz
tar -zxvf redis-3.2.8.tar.gz
2. 编译安装

cd redis-3.2.8
make && make install
3. 将 redis-trib.rb 复制到 /usr/local/bin 目录下

cd src
cp redis-trib.rb /usr/local/bin/
4. 创建 Redis 节点

首先在 192.168.2.105 机器上 /root/software/redis-3.2.8 目录下创建 redis_cluster 目录;

mkdir redis_cluster
在 redis_cluster 目录下,创建名为7000、7001、7002的目录,并将 redis.conf 拷贝到这三个目录中

mkdir 7000 7001 7002<br>cp redis.conf redis_cluster/7000
cp redis.conf redis_cluster/7001
cp redis.conf redis_cluster/7002
分别修改这三个配置文件,修改如下内容

复制代码
port 7000 //端口7000,7002,7003
bind 本机ip //默认ip为127.0.0.1 需要改为其他节点机器可访问的ip 否则创建集群时无法访问对应的端口,无法创建集群
daemonize yes //redis后台运行
pidfile /var/run/redis_7000.pid //pidfile文件对应7000,7001,7002
cluster-enabled yes //开启集群 把注释#去掉
cluster-config-file nodes_7000.conf //集群的配置 配置文件首次启动自动生成 7000,7001,7002
cluster-node-timeout 15000 //请求超时 默认15秒,可自行设置
appendonly yes //aof日志开启 有需要就开启,它会每次写操作都记录一条日志
复制代码
接着在另外一台机器上(192.168.2.106),的操作重复以上三步,只是把目录改为7003、7004、7005,对应的配置文件也按照这个规则修改即可
5. 启动各个节点

复制代码
第一台机器上执行
redis-server redis_cluster/7000/redis.conf
redis-server redis_cluster/7001/redis.conf
redis-server redis_cluster/7002/redis.conf

另外一台机器上执行
redis-server redis_cluster/7003/redis.conf
redis-server redis_cluster/7004/redis.conf
redis-server redis_cluster/7005/redis.conf
复制代码
6. 检查 redis 启动情况

复制代码
##一台机器

ps -ef | grep redis
netstat -tnlp | grep redis

##另外一台机器
ps -ef | grep redis

netstat -tlnp | grep redis

复制代码
7.创建集群

Redis 官方提供了 redis-trib.rb 这个工具,就在解压目录的 src 目录中,第三步中已将它复制到 /usr/local/bin 目录中,可以直接在命令行中使用了。使用下面这个命令即可完成安装。

redis-trib.rb create –replicas 1 192.168.2.105:7000 192.168.2.105:7001 192.168.2.105:7002 192.168.2.106:7003 192.168.2.106:7004 192.168.2.106:7005
其中,前三个 ip:port 为第一台机器的节点,剩下三个为第二台机器。

等等,出错了。这个工具是用 ruby 实现的,所以需要安装 ruby。安装命令如下:

yum -y install ruby ruby-devel rubygems rpm-build
gem install redis

之后再运行 redis-trib.rb 命令,会出现如下提示:

输入 yes 即可,然后出现如下内容,说明安装成功。

8. 集群验证

在第一台机器上连接集群的7002端口的节点,在另外一台连接7005节点,连接方式为 redis-cli -h 192.168.2.105 -c -p 7002 ,加参数 -C 可连接到集群,因为上面 redis.conf 将 bind 改为了ip地址,所以 -h 参数不可以省略。

在7005节点执行命令 set hello world ,执行结果如下:
然后在另外一台7002端口,查看 key 为 hello 的内容, get hello ,执行结果如下:

说明集群运作正常。

简单说一下原理

redis cluster在设计的时候,就考虑到了去中心化,去中间件,也就是说,集群中的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关系,都是对等的,每个节点都保存各自的数据和整个集群的状态。每个节点都和其他所有节点连接,而且这些连接保持活跃,这样就保证了我们只需要连接集群中的任意一个节点,就可以获取到其他节点的数据。

Redis 集群没有并使用传统的一致性哈希来分配数据,而是采用另外一种叫做哈希槽 (hash slot)的方式来分配的。redis cluster 默认分配了 16384 个slot,当我们set一个key 时,会用CRC16算法来取模得到所属的slot,然后将这个key 分到哈希槽区间的节点上,具体算法就是:CRC16(key) % 16384。所以我们在测试的时候看到set 和 get 的时候,直接跳转到了7000端口的节点。

Redis 集群会把数据存在一个 master 节点,然后在这个 master 和其对应的salve 之间进行数据同步。当读取数据时,也根据一致性哈希算法到对应的 master 节点获取数据。只有当一个master 挂掉之后,才会启动一个对应的 salve 节点,充当 master 。

需要注意的是:必须要3个或以上的主节点,否则在创建集群时会失败,并且当存活的主节点数小于总节点数的一半时,整个集群就无法提供服务了。

来源:http://www.cnblogs.com/wuxl360/p/5920330.html